它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柔婉缠绵,极尽风致——这就是昆曲。在《极端之美》中,余秋雨将昆曲与普洱茶、书法一起称为“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戏曲专家廖奔说过这样一句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昆曲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北曲遵“北中州”,南曲遵“南中州”。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详细] |
||
![]() 昆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而深远,它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戏曲表演的典范。昆曲艺术形式精致,内涵深厚。由于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因此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各地。...…[详细] |
||
![]()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详细] |
||
![]() 昆山腔从唱腔音乐特点来说,属于南曲系统,但实际上集中继承了南北曲两大系统的成就。昆剧所使用的曲牌有一千种以上,除主要部分承受了元代的曲子外,还有后来的音乐在内。如唐代大曲中有(六么)、(梁州)、伊州)等,到宋代杂剧中就有《崔护六么》、《草莺六么》、《四僧梁州》、《铁指甲伊州》等戏,昆剧曲牌中有(六么序)、(六么令)、〔梁州第七)、(伊州三台)等,它们之间必然有继承关系。更具体的如唐宋大曲〔薄媚)、本杂剧有《九妆薄媚、还有董颖《四子词》用(道宫薄媚)曲辞一套,而昆剧所唱《拜月事亭》有(薄媚衮),《琵琶记》蔡伯喈《辞朝》"又有〔薄媚)曲被一套。宋代盛行的唱赚,原由(太平令)或"赚鼓板"的音乐创造而来,昆剧中就有(太平令)、(太平赚)、(鼓板赚〕等曲。宋金时流行的诸宫调,所用很多曲牌也被吸收在昆山腔里。唐宋以来的词调,如(浪淘沙)、(风入松)、(贺新郎)、(点绛唇)、(念奴娇)、(高阳台〕、(粉蝶...…[详细] |
||
![]() 昆剧演员在后台扮妆角色,称为扮戏,又称扎扮。其步骤为先作脸郎化妆,称为『上彩』,然后戴网巾,后扮角色必须同时吊眼睛,其间并包含发式的处理:且角须贴片子,梳大头;生、末,净、丑等角色戴水发或发帚、鬓发等,然后系水纱。化妆完毕后再穿彩裤,穿布袜靴鞋,戴盔帽,穿服装。旧时戏班有『一扮三像』和『早扮三光,晚扮三慌』的谚语。...…[详细] |
![]()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故事梗概 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後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後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後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後,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详细] |
||
![]() 大年初一、初二两个晚场,梅兰芳大剧院将上演昆曲大都版《西厢记》上、下部。主演是北方昆曲剧院当家花旦魏春荣与梅花大奖得主王振义。华丽的舞台与柔美的演绎融为一体,不仅是戏迷们大呼过瘾的盛宴,也是年轻人感受浪漫气息的绝佳选择。 2008年北方昆曲剧院首推“大都版”《西厢记》,这是继昆曲青春版《牡丹亭》、《1699长生殿》之后又一昆曲力作。 元杂剧的舞台艺术形态已经消失,许多年来,人们虽不时看到各种版本的《西厢记》,但多为今人改编,而接近元杂表演特点的演出,殊属罕见。此次由北昆和保利推出的《西厢记》,其剧本出自元大都人王实甫创作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结构上首次复原了“楔子”的样式;唱腔上根据清代著名曲家叶怀庭所作清乾隆版《纳书楹西厢记曲谱》,具有正宗“叶氏唱口”特点。这将是迄今为止,在内容和形式上最接近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原著精髓的作品,故称作“大都版”。...…[详细] |
||
![]() 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与洪升创作的《长生殿》被誉为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也是中国昆曲鼎盛期最后的两座巅峰。 孔尚任,山东曲阜人,字聘之,号东塘,孔子六十四代孙。生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少有匡时济世之志。康熙帝南巡江南,路过山东,到曲阜祭孔,37岁的孔尚任被举荐为御前讲经,受到赏识,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在京两年后,他奉命出使淮扬,参入疏治黄河海口工程,历时4年。4年间足迹遍及扬州、南京等南明王朝的驻跸地,看到了民间疾苦,目睹了官场黑暗。返京后,他历时十余年,完成了《桃花扇》这部不朽名著。300余年来,《桃花扇》始终作为昆曲的保留剧目传承至今,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搬上舞台和银幕。作为一部古典名著,它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力度、丰富的历史内容与生动的艺术表达,至今仍闪耀着经典的光辉。...…[详细] |
||
![]() 昆曲红楼梦,光听听名字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 我一直纳闷,红楼梦自诞生以来,不断地被各种剧种、电视剧、电影改编演绎,却独独被昆曲,唯一一个被红楼梦提到不下二十次的剧种,冷淡和遗忘。我也一直不解,“百戏之祖”的昆曲,以其细腻高雅,含蓄隽永的格调,曾成功诠释了像《桃花扇》 、《牡丹亭》 、《长生殿》 、《西厢记》这样的惊世经典的伟大艺术,为何把同样伟大,同样高贵的红楼梦,封存在一个不忍触碰的角落。 六百年昆曲同两百年红楼梦相遇,两边都隐含着一种不言而喻的伟岸。我猜,昆曲红楼梦之所以一直难以问世,大概是之前没有哪位昆曲剧作家敢于在昆曲和红楼梦之间周旋,同时承载起双方的深沉与厚重。于是,昆曲等待着红楼梦,红楼梦也等待着昆曲。...…[详细] |
![]() 2013年11月28日,苏州沧浪亭。为拍摄纪录片赴苏的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与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演们相对而坐,共忆10余年前与苏昆"小兰花"结缘、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剧目巡演全球的温馨岁月。"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用在这儿真是正好。一下子十年就过去了,想象不到吧?"白先勇的开场白让人感慨。 周庄摔了一跤,就误入红尘十年 2002年,白先勇应邀到周庄观看苏昆"小兰花"的演出,那时的"小兰花"们是20岁才出头的年轻人。戏台离观众席不太近,白先勇告诉演员们:"你们在台上不知道。我那天摔了一跤,差点把老命去掉。可是我就那么撑着看你们演出。我很有戏德哦。" 与国内其他几家昆剧专业院团都很熟悉的白先勇与苏昆的合作确实得来不易。"要谢谢你们的蔡院长,他人机灵得很。我那时候没打算到苏州的,我在上海正好有一场新书发布会。当天,你们院长不知道怎么查到我住在锦江,找到我后跟我讲了苏州昆剧院发展的一些打算,然后呢...…[详细] |
||
![]() 单雯出身戏曲之家,从曾祖父开始,单家就和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祖父和曾祖父那两代当年都是唱京剧的,而《1699桃花扇》中八大靠将的指导老师单晓明正是她的父亲。除了这重家学渊源,单雯认为当年那次招生的机缘巧合,才使得她真正有机会入了这行。200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曲学校,现为江苏省昆剧院青年演员,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老师弟子。代表剧目:《1699桃花扇》《长生殿-小宴》《牡丹亭-寻梦/离魂》。 ...…[详细] |
||
![]() 俞振飞,京剧、昆曲表演艺术家。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江苏松江人。生于苏州义巷。出生在昆曲世家,父俞粟庐为著名昆曲唱家,自成“俞派”。 6岁从父习曲,14岁起先后拜沈锡卿、沈月泉等名师学艺,能昆曲戏200余折。1914年首次登台,1920年学演京剧,先从李智先习老生,不久即改学小生,得蒋砚香传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3年程砚秋赴沪演出,特邀其合作颇获好评。...…[详细] |
||
![]() 明嘉靖年间,江西魏良辅慕名昆山腔,背井离乡,投奔昆山的怀抱,终于把昆山腔打造成沁人心脾的“水磨腔”。 魏良辅对于昆曲的贡献众所周知,曲家沈宠绶在《度曲须知》中说:“(昆山腔)尽洗乖音,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约,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腔,是他的才智孕成、情操凝成。 当时,数腔争雄,众说纷纭,而他以敏锐的眼光认为“惟昆山为正声”,他既看到昆山腔“出乎三腔之上”的优势,又看到了昆山腔的“平直无意致”的弊端。出于对昆山腔的热爱、对昆山腔的痴迷,终于怀揣着改良的抱负,放弃了身边“弋阳腔”,选择了遥远的“昆山腔”。一个地陌生疏的外乡人要融入昆山的昆曲界谈何容易!当时确实有许多昆山曲家暗暗和他较劲,但最后都自叹弗如。...…[详细] |
![]() 昆曲是中华文明的奇迹与骄傲。从魏良辅创昆腔水磨调,梁辰鱼按昆曲的声腔格律写剧本《浣纱记》,传奇这种文学和戏剧的新体裁迅速崛起,出现了大批与昆腔音乐相得益彰的优秀剧作,将中国文学推向新的高度。昆曲为文人写作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但昆曲并不仅仅是文人的案头书写,同时更指一种独特而精致美妙的演唱,并且恰因其演唱的魅力而迅速传播。同时,昆曲更是舞台上的表演,尽管舞台表演规范的形成与成熟比音乐、剧本略晚,历经几代文人与艺人的共同努力,最迟至清代乾嘉年间,昆曲在表演上已经臻于完备。这个时代的昆曲,文学、音乐、表演三者在美学上融会无间,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中雅文化的理念与精髓。...…[详细] |
||
![]() “怕”,最近,一本以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为对象的书定了这样一个题目。翻开吕林、罗拉拉合著的《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看到的其实是怕和不怕的交融,用怕心守护传统,用无畏探索实验。然而,昆曲的完美,使得创新几乎成为敏感词,柯军的实践争议不少。一个传统表演艺术家,面对急速变换的时代,怕什么,不怕什么,坚守什么,建设什么,探索什么?记者与柯军深度对谈。 从2004年开始,柯军独创的“新概念昆曲”作品《余韵》、《浮士德》、《藏·奔》等……演遍了中国台北、香港及柏林、新加坡、挪威等地。每每请他在南京表演,这位武生儒雅一笑,说不演。...…[详细] |
||
![]() 在《极端之美》中,余秋雨将普洱茶与昆曲、书法一起称为“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这三项,既不怪异,也不生僻,但是却无法让一个远方的外国人全然把握,是中国文化暗藏着的“命穴”。在余秋雨的作品中,《极端之美》是一道特别的风景,他在自序中这样说道,“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 昆腔改革毕竟是一种戏曲改革,因此,还需要通过一个戏剧范例来集中检阅。...…[详细] |
“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这才是昆曲的独特的风骨。